三十年来,机器人产业确实有了一些长足的发展,那些散落在苹果组装生产线上的机械手臂、机械大腿就是最好的证明,他们能不知疲倦地抓着1吨重的东西,以4m/s速度在车间里来去自如,当然,它们也经常罢工,或者,突然非常不爽地把重物扔到办公室附近,让那些喝茶聊天的工程师们狠狠地惊出一身冷汗;服务类机器人在各种展览上屡见不鲜,甚至能直接帮助银行疏导客人,帮助餐馆给客人端盘子,但总感觉噱头大于实质,更多的人是出于好奇来这里吃饭,和机器人服务质量倒是没有太大关系。此外,最近兴起的情感机器人、美女机器人的概念也迅速升温,但一位单身狗在面对那些情感机器人时,常常感到恶心、想吐,这些花重金打造的玩意儿,甚至不如一个充气娃娃管用,总之,我们真地无法和这些机器人一起工作,一起生活,他们需要改进的东西实在太多。
或许,笔者的态度之于机器人产业有点吹毛求疵,但长时间的停滞正让人失去耐心,我们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,用一种新的标准去投射出机器人产业的弱点,从而让世界重新分工,把那些该死的弱点尽快克服掉,也让我们的机器人成为真正的可依赖之伙伴。
首先,工业机器人的通用性尚不足以匹配其服务行业的升级速度,简单点说,就是一旦产品升级,很多机器人就会被扔到仓库里,永世不得翻身,这种现象在沿海一些制造企业里企业里非常明显,比如每一次苹果推出新产品时,富士康的自动化部门就像遭遇了一场灾难,不仅要殚精竭虑地去满足新产品的需求,还要花费心思去处理上一代产品中淘汰的自动化设备,这实在是个头疼的活儿,更糟糕的是,频繁地更换设备会导致机器人成本大幅度攀升,一些小型的企业根本无力负担,只能放弃,可以说,通用性差是阻碍机器人大规模商用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其次,现在的机器人还无法保证绝对安全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不得不把机器人关在笼子里,毕竟,谁也不想平白无故地挨机器人一铁肘子,而且没有办法和它讲理。在一般的设定中,一旦人类进入机器人所在笼子里,它们就会自动停止工作,以保证人类的安全,这种方法在IE行业中被称之为“防呆法”,曾几何时,工程师竟然因这样的“防呆”而感到自豪,但没想过,这样的防呆常常让layout工程师感到头痛,笼子占据的面子足以让整个车间物流陷入瘫痪,就更不要提什么车间利用率的事儿了。面对机器人的冷酷无情,我们更应思考的是,如何让机器人识别且加以规避危险情况,让其真正地能与人类进行合作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停止工作。最后也是最宏大的问题–机器人智能化。坦白讲,我们之所以常常觉得机器人非常蠢,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应变能力太差,只会按照人类设定的程序完成机械单调的工作,曾几何时,这还是他们的巨大优点,他们任劳任怨,不会嫌弃工资低,不会罢工等等,但随着人类之于机器人的幻想越来越深入,这些只会单调工作的机器人,显然不再能满足人类需求,事实上,我们越来越厌烦告诉机器人如何工作,我们希望他们有自主学习能力,遇到问题能自己想点办法出来…
制造机器人,世界该如何分工?
标准提高之后,机器人身上最多不是电子零件,而是太多的缺点和弱点,形形色色又复杂难搞,这也是笔者坚持认为,机器人不是一两家企业能搞定的东西,他们需要整个产业链通力配合,让更多具有基础技术的企业参与其中,才有可能获得突破。
制造机器人,如何分工?笔者认为,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智能手机的分工模式,拿最典型iPhone手机为例,苹果作为金字塔最顶端的企业,负责手机用户需求(更确切地说,苹果开发出了用户需求),而后完成设计,并把这些设计交由第三方供应商完成,让三星替自己完成IC的封装,并把他们的Galaxy打得满地找牙,同时,要求夏普生产面板,利用in-cell技术独步天下,还有不得不提的富士康,负责生产iPhone外壳,且把来自全世界的物料组装到一起,至于,苹果产业链上,那些负责加工Flex/贴纸/Mayor等小件的企业,虽说名不见经传,但也绝度不可或缺。苹果的成功是建立在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之上,这还只是在谈论如何把iPhone生产出来的分工,还不包括运营商通信设施的配套发展,第三方应用的需求催动,以及媒体营销的推波助澜。相信把任何一家企业的工作丢给苹果,他们也没有办法做到最好,甚至就是做不好,毕竟,专注才会产生极品。
现在,我们无法了解展览会上的机器人是由多少家企业参与完成,但可以肯定的是,机器人从业者尚没有找到一套合适的分工法则,又或者说,还没有足够的基础企业参与进来,专注地完成机器人上的每一颗螺丝钉。比如,面对机器人的通用性差,我们需要专注于编程设计、3D打印的企业,赋予其一个能快速变化的核心模块,又比如想要机器人识别危险情况并加以规避,高精度传感器必不可少,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分支由具有基础技术的企业深入研究,至于说智能化依赖的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则又是一个庞大到不能由个别企业独立完成的任务,所以,机器人之所以发展滞后,更多的在于产业链缺乏明确的分工,又或许,这个行业尚没有到需要明确分工的时候,大家只是弄些样品自娱自乐罢了。不过,笔者始终相信,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之前,一定会有秩序井然的分工,正如孙正义曾经对郭台铭说过:鸿海负责提供机器人的躯壳,而我们来赋予他们情感和灵魂。